1.教学功能
为临床医学相关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支撑,帮助医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如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学科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可在这里练习体格检查的各项手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操作,加深对正常体征及异常体征的辨别能力。
开展各类临床技能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医学生,系统地传授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像伤口换药、拆线、导尿、穿刺(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等)等技术,让学生逐步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要点。通过模拟临床场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比如模拟医患沟通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恰当的交流,以及在面对复杂病情时如何进行思考和做出合理的诊疗决策。
2.考核功能
作为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的场地,可按照标准化的考核流程和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各项临床技能掌握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在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前,利用实训室进行模拟考试,考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否准确完成各项操作,并判断其操作熟练程度、准确性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也可用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训室中的技能表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情况,进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
3.技能提升与模拟演练功能
进行技能的巩固与提升培训,尤其是在新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出台后,帮助他们快速熟悉并掌握新技能,保持良好的临床操作水平。能够模拟各种危急重症的临床场景,如心跳骤停、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等,让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置演练,提高他们应对突发医疗状况的能力,优化急救流程,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确保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
配置
1.全身模拟人:具备高度仿真的人体结构,可模拟多种生理、病理状态,如能模拟正常的呼吸、心跳、脉搏等生命体征,也能模拟各种疾病状态下的症状表现,像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还可用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操作的练习以及对操作效果的评估。
2.局部技能训练模型:例如用于练习各种穿刺操作的仿真模型,像胸腔穿刺模型能模拟胸腔的解剖结构以及胸腔积液的状态,方便操作者感受穿刺的手感、进针深度等;还有用于外科手术基本操作练习的模型,如缝合、打结模型,模拟皮肤、肌肉等组织,让练习者掌握正确的缝合手法和打结技巧。
妇产科及儿科模型:包括分娩机制模型,可模拟分娩的全过程,帮助医学生和医护人员了解分娩的各个阶段及相应的处理要点;儿科心肺复苏模型则针对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设计,用于儿科急救技能的培训。
3.诊断床:供患者或模拟人躺卧,方便医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操作,如在上面进行腹部触诊、脊柱检查等,其高度、软硬度等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便于操作。
听诊器:不同类型的听诊器,用于听取人体心音、呼吸音、肠鸣音等各种正常及异常声音,帮助学生进行心肺听诊、腹部听诊等技能训练,熟悉不同病症对应的听诊特点。
4.血压计:有汞柱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等,让学生练习准确测量血压的操作方法,掌握正常血压范围以及不同病情下血压变化的判断。
各类检查仪器:如心电图机,用于采集人体心电图,学生可学习心电图的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分析心电图波形,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情况;还有超声诊断仪(教学用简易型或模拟操作型),让学生初步了解超声检查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观察不同脏器的超声图像特点。
5.手术器械:包含手术刀、手术剪、镊子、止血钳等常用的外科手术器械,可用于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如切开、分离、止血、缝合等操作练习,同时配备器械的消毒灭菌设备,保证器械的无菌状态。
换药及护理用品:如无菌换药包、敷料、胶布等,用于伤口换药、包扎等护理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熟悉正确的换药流程和包扎手法。
6.穿刺相关耗材:像各种规格的穿刺针、注射器、引流管等,配合穿刺模型,进行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等操作练习,模拟真实的穿刺过程,提高操作熟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