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比如人体解剖学中关于人体内部器官的复杂结构、位置关系,生理学里各种生理机制的精细运作过程,以及病理学中疾病状态下细胞和组织的微观变化等内容,仅凭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和二维图片,学生很难完全理解透彻。
而在实训室里,情况则大为不同。以人体解剖学实训室为例,通过观察真实的人体标本,无论是全身标本展现出的整体骨骼、肌肉、脏器的分布,还是局部标本聚焦呈现的某一特定部位(如头颈部、胸腔脏器等)的详细构造,又或是塑化标本所展示的器官立体形态及细微结构,都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血管是如何走行、神经在何处分支、各个脏器之间是怎样相互毗邻的。这种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方式,把原本抽象的人体结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解剖学理论的理解。
在病理学实训室,借助病理切片和大体标本,学生可以观察到在疾病影响下细胞的增生、变性、坏死等微观改变,以及脏器出现的肿大、变形、颜色改变等宏观形态变化。例如看到肝炎患者肝脏标本呈现出的质地改变、颜色发黄以及病理切片中肝细胞的脂肪变性等情况,对应书本上所讲的病理机制,能让学生对肝炎这一疾病的病理过程有更切实的认识,不再觉得理论知识遥不可及。
医学理论知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机能学实训室,学生学习生理学、药理学等理论后,可以利用实验动物开展各类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
比如在生理学实验中,为了验证人体血压调节机制这一理论,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验动物(如大鼠)进行手术操作,连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在改变动物的体位、给予不同刺激(如电刺激、药物刺激等)时其血压的变化情况,对比理论中所阐述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因素在血压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体正常血压维持的复杂机制。
在药理学实验里,当学习了某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后,学生可在实训室里给实验动物注射该药物,然后观察动物的生理反应,像心率、呼吸频率、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变化,以此来验证书本上所讲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药效及不良反应等理论知识,明白药物作用于机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着诸多表现的过程,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字描述上。
在实训室中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相比于单纯的课堂听讲和死记硬背,动手操作、观察实践的经历会给大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学生在微生物学实训室里,亲自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操作,从配制培养基、接种微生物,到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等待其生长繁殖,再到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并运用各种生化试验进行鉴定,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形态结构以及鉴定方法等知识记得更牢,因为这些知识是伴随着他们自己的实践操作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实训室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医学各学科知识本就是相互联系的,在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学生练习心肺复苏技能时,就需要综合运用解剖学中关于胸廓、心脏位置等知识,生理学里心脏泵血、呼吸生理等知识,以及急救医学的操作规范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在实训室里反复操作,学生能更好地将这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